
始于1913年,原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中國較早的獨立學院,中國教育創新改革倡導者,國內本科專業辦學實力強、辦學水平高、辦學特色鮮明的民辦大學
武昌首義學院是2000年8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由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軍威文化傳播集團合作興辦。學校初名華中科技大學軍威學院,翌年3月更名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2015年5月復更為現名。
學校坐落于武昌南湖。現占地面積1000余畝,建筑總面積59萬平米。現代教學與生活設施體系完善。校園林秀花香、環境幽雅。在校生規模1.3萬余人。教職工近千人,其中專任教師709人。具有高級以上職稱教師298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570人。
設有信息科學與工程、機電與自動化、城市建設、外國語、經濟管理、新聞與法學、藝術設計等七個院,及基礎科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部等。41個本科專業分布于信息、機電、土木、經管、文法、藝術等六類學科中。建有數控、光信息、通信、網絡、新聞傳播和模擬法庭等68個基礎及專業實驗室。2008年9月,設中國大陸臺資企業人才培養基地。圖書館中文紙本圖書133萬冊,電子圖書475萬冊。
武昌首義學院以傳承和弘揚“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為已任,秉承“修德 求真 樂群 創新”的校訓,遵循“以人為本,關愛師生,保證質量,大膽創新”的辦學理念,以“核心價值觀與專業核心能力有機統一”為目標,堅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科學定位,凝煉出“注重養成教育,堅持因材施教,強化實踐創新”的辦學特色。通過國際合作辦學、校企高效聯動、產教深度融合的育人路徑,著力培養人格完善心智健全、擁有過硬專業核心能力、適應國家產業發展需要、敢于善于實踐創新的適用型人才。2012年通過學士學位授予權評估,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5年3月,獲批“應用技術型普通高校轉型”試點高校。2016年12月,晉身教育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國際化辦學,引進國際優秀大學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通過聯合辦學、聯辦課程、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與美國、臺灣等廣泛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
武昌首義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教職工全員聘任制、財務預決算制、學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等制度,及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與學生管理制度。同時構建有整套的辦學經費投入機制,為推進學校建設與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歷史從這里走過。校區原為清末陸軍第三中學堂,同時又系武昌新軍馬隊、炮隊駐扎地。時值七百位熱血志士匯入武昌首義主力軍,故成為辛亥革命發源地之一。1913年,即民國二年,章太炎先生撰《武昌首義宣言》倡設大學,以紀念武昌首義之功烈,傳承辛亥革命之精神。抗日戰爭時期,為培養和提振國民英雄主義精神,宋慶齡先生不辭勞頓奔波募款,并請辛亥革命家和書法家集于一身的喻育之先生,題寫“武昌首義大學”校名。1946年,辛亥志士李翊東又撰長文吁請,創立一所紀念性、研究性的武昌首義大學。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是全球炎黃子孫共同景仰的精神豐碑,在全球華人華僑心目中擁有崇高神圣、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2010年11月辛亥革命百年論壇,全國政協委員、辛亥革命先驅黃興之孫黃偉民先生,廣邀美國以及北京、江蘇、湖北、湖南、廣東等地辛亥革命志士后裔,齊聚南湖吁請并簽名倡辦武昌首義大學。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武昌首義學院將繼續擔當教育的責任和道義,以“敢為天下先”和新世紀創新精神凜然自賦,以不盡的跨越叩響時代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