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立于1947年,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內重要的商品糧生產/糧食儲備基地,以糧食生產為主,從事農產品加工/食品/農機/化肥/醫藥/建材制造和等業務的大型企業集團
黑龍江墾區地處我國東北部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轄區土地總面積5.54萬平方公里,現有耕地4363萬畝、林地1384萬畝、草地509萬畝、水面388萬畝,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下轄9個管理局、113個農牧場,986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分布在全省12個市,總人口167.7萬人。2016年,墾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7.3億元,同比增長6.1%;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43.5:20.7:3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421元,同比增長6.6%。
墾區的開發建設始于1947年,2010年,墾區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目前,墾區已經具備440億斤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400億斤的商品糧保障能力。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造了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北大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偉大征程上開拓前進。
墾區作為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土地資源富集,人均占有資源多,耕地集中連片,適宜大型機械化作業,一產從業人員人均占有耕地97畝。基礎設施完備,基本建成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體系,有效灌溉面積278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4%。建成生態高產標準農田2182.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1%。農業機械總動力1045.1萬千瓦,畝均占有農機動力0.24千瓦,農業機械化率達99.4%。擁有農用飛機98架,年航化作業能力2400萬畝。糧食倉儲能力2249萬噸,烘干能力2100萬噸。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8.2%,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居世界領先水平。墾區堅持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打造了米、面、油、肉、乳、薯、種等支柱產業,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33家,培育了“北大荒”“完達山”“九三”等一批中國馳名商標,其中“北大荒”品牌連續15年入選中國最具價值品牌榜,穩居中國農業第一品牌。積極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境外企業已達26家,主要分布在俄羅斯、澳大利亞、泰國等13個國家和地區,境外土地開發面積達到304萬畝。墾區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事業建設。城鎮化率達到85.8%,人均住宅面積達32.2平方米。公路硬化里程突破1萬公里,場區通暢率達100%。區域森林覆蓋率達17.1%。社會保險采取“五險合一”模式,實現了墾區全覆蓋。現有義務教育學校143所,全部達到省級標準化水平。醫院121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覆蓋率100%。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建三江、九三管理局和共青農場實施管委會改革,實現了墾區財稅管理體制的重大突破。建三江、九三和共青管委會啟動運行以來,已累計完成全口徑稅收收入39.88億元,其中2016年完成13億元,同比增長7.1%。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和省委、省政府及農業部要求和部署,加快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啟動了7個專題15項具體改革和6項改革保障工作。全面啟動農墾綏化、哈爾濱管理局綜合改革試點,對兩個管理局所屬的21個農(牧)場實施整合重組,新組建的15個子公司已經正式掛牌運行,為全面深化黑龍江農墾改革探索路子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