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西路216號的大光明電影院是滬上一批老電影院中為數不多留存至今的一家,原為舞場,于1928年改建為影院,時任《申報》副刊《自由談》主編的周瘦鵑為其取名“大光明”。中間歷經風雨,多次更名,最終于1953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改稱大光明電影院,現由上海市電影發行公司管理。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進入21世紀后的大光明由于其老舊的環境和落后的設備,漸漸為人們所遺忘,直至2009年3月重裝登場,投入1.2億元、歷時一年多的重修改造將大光明恢復了舊時模樣,采用老式歐美建筑風格,奶黃色外立面形如波浪中行進的風帆,泛黃燈箱、“GRAND THEATRE”招牌字體、黃色的半透明景觀窗都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影院大廳采用流暢的圓弧曲線設計,屋頂呈現荷花型三層漸疊,裝點大理石砌成的各種抽象圖案,極為氣派。銅制花式扶手和金箔貼片都使大光明影院更為金碧輝煌。上海市政府將它列為近代優秀建筑,也彰顯了大光明影院在建筑界的獨特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重修時還設計了一條“影院文化長廊”,通過諸多珍貴老照片和老物件回顧近百年的影院歷史,也代表了近百年上海電影發展的歷史,無論是觀影前等待還是觀影結束離場都可以前去走一走,獨特的文化歷史積淀也是其他影院所沒有的,非常適合前去感受一回老上海電影院的情懷。
改造后的大光明電影院形成“1大加5小”的放映格局。面積最大的放映大廳保持了其兩層樓的設置,一樓設800多個座位,二樓設500余個,一共可提供約1300個座位。此外,大光明電影院另開出了5個小廳,包括一個VIP廳,為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
大光明電影院曾是中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第一家立體聲電影院。如今,改造后的大光明引進了當時影院最新的技術——杜比3D立體數字放映機,形成了膠片、數字共存的放映格局,并于2018年初入選上海首批四星級影院。但是放映效果一般,尤其是最大的放映大廳,由于座位數量過多,實際觀影效果并不好,兩側或較遠距離體驗不佳。
休息廳位于一樓和二樓的放映廳入口前,非常寬敞,配以皮質沙發,比較舒適。工作日前來觀影的人很少,整體服務人員態度一般,有種老國企員工的散漫感。影廳內衛生打掃不算細致,座椅上的垃圾清理時有遺漏。一樓二樓均有爆米花汽水等售賣,但選擇較少。取票機設置在二樓,對于進入一樓一號廳的消費者而言有些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