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寺又稱古大圣慈寺,始建于魏晉時期,極盛于唐宋,明末毀于戰火,現存建筑均為清代及現代所建,規模僅為鼎盛期的一小部分。總體而言,大慈寺建筑的觀覽價值不高,出土文物較少,其歷史符號性、禪意氛圍反倒成為重要看點。
大慈寺現有祖師亭、天王殿、觀音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等建筑。天王殿重建于清光緒年間,供奉著彌勒菩薩和四大天王。藏經樓殿內供奉著娑婆三圣,即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雄寶殿建成于同治年間,包括祖師堂和禪源堂。大雄是佛的德號,寶是指佛法僧三寶。堂內還有許多佛經和期刊供人領取閱讀。
祖師亭內一石碑,名為《唐成都大慈寺無相禪師紀念碑記》,是慈寺禪茶研究會和韓國的世界東亞細亞禪學研究所為紀念無相禪師而立。無相禪師自創的禪茶特點是在茶藝的每一道程序中都融入一種禪機。韓國對無相禪茶非常推崇,因此特制石碑紀念無相禪師。不過,現在大慈寺的禪茶堂僅售賣蓋碗茶,游人無法欣賞到禪茶茶道。
大慈寺歷史悠久,名畫銅佛眾多,文物本該數不勝數,可惜由于兵火、城市擴編、文革時期的破壞等因素大多損毀,僅留下殿堂、唐代菩薩頭像、宋代杯碗等少數文物。大慈寺山門上題字為“古大圣慈寺”的牌匾為清代所建,高約70厘米,長約3米,由紅石雕刻而成,恢弘大氣。據傳,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避難成都,見大慈寺僧人街頭施粥,救濟百姓,深受感動,因此賜名“大圣慈寺”。歷史上,佛寺無數,但能為皇帝賜名的寺廟少之又少。
大慈寺最為人熟知的歷史便是高僧玄奘在此學習的經歷。相傳,唐武德年間,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具足戒。受戒是指出家眾在出家加入僧團時所應接受與遵行的戒律。玄奘在成都生活了近5年,期間學習佛教經論,還常在大慈寺等寺廟講經,為蜀人所景仰。不過玄奘在大慈寺受戒的經歷沒有非常確實的史料支撐,游客在大慈寺中也看不到玄奘留下的蹤跡。
寺廟多遠離紅塵,而大慈寺位于繁華太古里商圈中,新舊建筑形成鮮明對比,增添了別樣氣氛。
建議游玩時間:半天
票價:免費
開放時間:8:00-17:30
Tips:1.禁止攜帶易燃易爆易腐蝕物品及管制刀具入內;2.禁止攜帶葷食、穿著暴露;3.請勿大聲喧嘩、對佛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