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被稱為“民國之門”。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托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因舊址紅墻紅瓦,武漢人稱之為紅樓。
紅樓原為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武昌起義成功后孫中山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紀念館便在此基礎上改建而成。武昌起義紀念館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0000平方米,館內陳列有大量辛亥革命時期的珍貴歷史文物。
武昌起義紀念館有兩棟樓,第一棟樓主要是“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也是游客首先參觀到的地方。陳列主要復原了鄂軍都督府各行政機構的辦公場所,對于民國時期行政機構設置感興趣的游客不妨可以多駐足游覽。想要感受辛亥革命氛圍的游客,史記陳列廳不得不去,這也是紀念館的第二棟樓。史記陳列廳通過“風動漢上”“武昌首義”“走向共和”三個部分全方位地介紹了武昌起義、各省響應和中華民國成立的經過。這其中陳列的許多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如辛亥革命成功之后號召民眾剪辮子的照片以及許多仁人志士的血衣照等。
史跡陳列館內還有非常多其他珍貴的文物,許多是革命志士的家屬捐贈。除了孫中山、黎元洪、黃興等人的手書外,還有一些雜件也反映了當時的革命氛圍。日本報刊《東京日日新聞》在武昌起義后24天所出版的《清國革命動亂大地圖》詳細描繪了當時的革命形勢,同盟會會員黃禎祥的血衣則反映了革命軍將士為捍衛武昌首義勝利成果而英勇奮戰的歷程。
一些革命時期的勛章也值得一看。熊秉坤勛五位章是星型的銀胎景泰藍徽章,四周鑄有牡丹花葉紋,做工非常精致。文虎章是軍功章,章面圓心中的老虎形態乖巧可愛,反倒像是一只花貓,現在看來頗有趣味。
相比于一些紀念館形同虛設的智能游覽設施,武昌起義紀念館將智能導覽用到了實處。游客在參觀游覽紅樓之前,可以通過《紅樓鳥瞰》智能導覽設備來了解紀念館的相關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導覽設備還設置了觀眾互動功能,游客可通過此功能答題,增加旅途中的趣味。
武昌起義紀念館可免費參觀,但需要排隊領票入館,團體游客還需提前一天預約。周二至周日每天設有四場免費講解,其他時間為收費講解,價格為50元每次。
票價:免費
開放時間:09:00-17:00(周一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