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華實驗學校是由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員會于1993年創立而成,校址最初位于豐臺區某小區內,該校在2000年后名聲大噪,這與十一學校密切相關。1995年正處辦學體制改革期的十一學校與建華實驗學校開展密切合作,前者將教育理念延伸至建華實驗校的小學部,后者則可享受十一學校這一優質平臺,并遷址于十一學校校園東南側,頗有一校兩制意味。2007年后兩校趨于分離,十一學校李校長轉至建華實驗學校就職,其教育理念在建華實驗學校得以延續,十一學校則再度改為教委直屬公辦體制,兩所學校背景已不再相同。近兩年有學生反映建華實驗學校的學生若想享受十一學校設施資源已不容易,分離趨勢越發明顯。
聘用高學歷教師是李校長的辦學觀念之一。中學部教學團隊由特級教師、高級教師、碩士、博士組建而成,其中持碩士、博士文憑的一線教師占比57%,特、高級教師占比43%,這在民辦學校中非常罕見。工作分配制度取消后,建華實驗學校的高學歷教師并非全部來自于師范大學,學校也會從全國各地聘用理工、農業等其他校系專業對口的應屆生,個別教師普通話不太標準。為避免教學方式出現差異,建華實驗學校會從培訓考察、“教學節”兩方面做出授課指導,教學節可視為新老教師間的師徒培訓,通常每學年舉辦兩次,學科帶頭人、典型教師會以課堂教學方式做示范。此外,校方制訂了詳實的教學業績、教師等級制度,教學成果與老師們的業績息息相關。
建華實驗學校是一所包含學前、小學、初中、高中教育的綜合性寄宿學校,并且追求一貫制教學。表面來看,學校初、高中階段分為3+4、2+4兩種學制,需注意3+4學制面對5年級小學生招生,6年級需轉學至建華小學部就讀,其后兩年將在中學部完成剩余初中學業,剩余4年用于學習高中知識。“3+4”學制始于2011年,按往年經驗,每年會點招80-120人。
2+4學制專門招收小學畢業生,每年招生80-120人,與其它學校同等學制相比,其區別在于第三年(高一)初期學生可按自身意愿轉入3+3制班級備戰中考,中招時報考其它學校。其它2+4、3+4學制學生將會繼續學習高中知識,但仍需參加中考,滿足學校要求方可繼續就讀,否則只能選擇中招路線。學校通常只公布2+4學生中考成績,按官方說法,近幾年位于海淀區第10位左右,2017年150名畢業生中總分高于540的學生占比45%;530以上占比67%。
家長們對建華實驗校的特色課程褒貶不一。“人生中心教育”分為做人、做事、生活三大板塊,有人認為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規范行為;也有人認為這一話題過于嚴肅,不應引導,讓學生自己體會、總結效果更佳。原十一學校擁有濃厚的紅色軍校色彩,建華實驗學校有所繼承,社會類課程可能會安排學生們去井岡山等紅色景區,小學部“生成性課程”曾舉行大閱兵儀式,學生們統一穿著舊式經典藍灰色軍服,男生們對此興趣更濃。
建華實驗學校并不強制寄宿,我們也更為推薦走讀就讀,晚間放學時間為17:00左右。近期學校正在興建大興分校,校方表示學籍、上學地點會與入學地點相符。按往年經驗,建華實驗校初中費約為48000元/學年,3+4學制下第一年會按小學標準收費,約為42000元/學年,住宿費約為4500元/學年。建華實驗校班較為特殊,2+4、3+4制學生是在高一階段參加中考,家長們可根據自身狀況情況決定是否就讀,考慮政策變動情況,最好在招生階段仔細詢問33制分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