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篇名叫《七年磨人,三年磨藝,他用不變的匠心重新定義了火鍋!》的10萬+微信推文火爆成都朋友圈,也讓電臺巷一時成為許多人打卡名單上的網紅店。時至今日,電臺巷熱度不減,依然是成都最難排隊的火鍋。
幾乎每一篇關于電臺巷的熱文都會講到,老板唐一為了拜重慶大龍火鍋劉鵬為師,放棄了自己的貿易公司,七年間一次次上門求師,最后終于打動劉鵬將其收為最后一個徒弟的事跡,過程任性而勵志,也讓電臺巷有了傳播的故事載體。
雖然電臺巷和大龍火鍋成都店承自同一個師父,但兩家鍋底的味道也有些許不同。電臺巷的鍋底色澤深于后者,辣味也更加突出,以致于吃到后期香味完全被辣味掩蓋。店內只有紅鍋,沒有鴛鴦鍋,就餐結束大部分顧客留下的也只有辣這一個記憶點。菜品味碟方面,和大龍火鍋成都店幾乎一樣,大部分菜品擺盤隨意,店內不提供香菜、蔥花和蠔油,前兩者可另外單點。
電臺巷在設計上采用了90年代白墻搭配綠色門窗風格,氣質復古,隨便一拍就是一張懷舊照片。餐廳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人員態度敷衍,響應速度緩慢。高峰期時,氛圍嘈雜,店內衛生打掃也非常不及時,門口和餐桌下經常可見大量垃圾。
總體看來,電臺巷雖然火爆成都,但出品水準與名氣仍存在不少差距,可作為網紅店前往打卡,專程去吃的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