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名、城址歷經三千年不變,素有“楚漢名城”之美譽。但相比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長沙缺少“古都”風采,再加上八年抗戰、文夕大火和“破四舊”等歷史原因,城區古建筑古文物幾乎殆盡;而對比重慶此等占據眾多自然風光的大面積直轄市,長沙境內地勢雖起伏較大,但總體景觀并無出色之處。所幸長沙作為省會城市,省博物館必定坐落此處。湖南省博物館出眾的設計以及不俗的展品,使其成為外地游客到此最有價值的游覽去處之一。
湖南省博物館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成立的郴州學會博物院。1972~1974年,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馬王堆漢墓重見天日。漢墓文物以及千年不腐女尸遷入湖南省博物館,使其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2012年,1999年竣工的湖南省博物館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改擴建工程,占地面積增至4.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到9.1萬平方米。重新開放的湖南省博物館兼具了現代建筑美學以及陳列文物的歷史厚重感,飽受社會各界好評。
博物館當前永久展覽陳列有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其次還有不定時更換的臨時展覽。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馬王堆是瀏陽河下游沖擊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曾被訛傳是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而得名。1971年底,位于馬王堆附近的省軍區366醫院為響應“戰備”動員,破土建造地下醫院,這座古老漢墓得以被“碰巧發現”(實際在1951年此地便被考古學家夏鼐判斷為漢墓,但政府沒有展開發掘工作)。這座名為“馬王堆”的漢墓實為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一家三口的墓葬。漢墓共有三號,其中最大的一號墓出土了“妾辛追”(“妾”是辛追夫人自謙的稱呼)骨質印章,表明了墓主為利蒼之妻辛追。
實際上,馬王堆漢墓的規模在漢墓中并不算一流,相比后來發現的漢墓“遜色”不少。但馬王堆漢墓的出土,讓考古學界對漢初的認識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后發現的漢墓難以做到改變學界認識,所以馬王堆漢墓的歷史意義極其重大。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在湖南省博物館中的地位較高,整個館的主體構造基本是圍繞其展開。該陳列分為“序廳及驚世發掘”、“生活與藝術”、“簡帛典藏”、“永生之夢”四個單元,展示面積達5243.8平方米,分置于三層。前面三個單元是較為常見的博物館布置,展示著漢初的精美漆器、絲織衣物、簡帛文獻、彩棺帛畫等等,描繪出轪侯一家人生前的生活景象,同時也折射出當時的物質、精神文明的高度以及人們的多維宇宙觀、升天幻想、永生渴望。
漢墓陳列中的重點展品便是西漢直裾素紗襌衣、西漢T型帛畫、西漢黑地彩繪棺、西漢云紋漆鈁。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于重49g的直裾素紗襌衣。事實上,馬王堆一號墓出土了兩件素紗襌衣,一件曲裾一件直裾,前者更輕,只有48g。1983年,馬王堆文物陳列廳被盜,曲裾素紗襌衣被毀,而直裾素紗襌衣被沖進下水道遭到嚴重損毀,后來得以修復。西漢直裾素紗襌衣展現出漢朝高超紡織的工藝特點——“薄如蟬翼、輕若煙霧”。不少媒體稱其為現代工藝無法復刻的奇跡,說法過于夸張。真實情況是,前期確實仿制失敗,但原因在蠶絲上。西漢養殖的是休眠三次蛻皮三次的三眠蠶,而現在是四眠蠶,后者蠶絲更粗,產量高,經濟效益更好。但四眠蠶體質弱,能普遍養殖四眠蠶是養蠶技術的重要進步(約在北宋)。1988年,珥陵絲綢廠生產出一種的三眠蠶絲制造的超薄型絲綢,制作同樣的素紗單衣總重25克。舉一反三,現代科技可以復制、超越古代的各種巔峰作品。現代人不該妄自菲薄,亦不固步自傲。
最后的永生之夢單元復刻了一號墓墓坑結構。這個高近17米、縱貫3層的墓坑展廳給予不少觀眾震撼之感,其定時播放的3D mapping(3D投影技術)影像更提升了觀眾的視聽享受。博物館將裝殮辛追夫人的棺槨、T形帛畫上的畫面投影到墓坑表面,配合音樂而動,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了漢代人想象中的宇宙空間和他們對永生之夢的追求,極具科普性和趣味性。觀眾隨扶梯到達底層后,還可瞻仰辛追夫人遺容。這具千年不腐的濕尸,出土后曾震驚世界。從此以后,考古界將發現的類似古尸統一歸為“馬王堆尸型”。
值得一提的是,馬王堆漢墓原址現如今也是一個景點,但只展示三號墓坑和墓坑上的展覽室,一、二號墓坑已填塞,由于考古文件都已轉移,游覽價值不大。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便是省博物館介紹自家省份文化發展的“業界典型”作品,萬年湖湘,盡藏一室。不同的是,該陳列以“湖南人”第一人稱的視覺來展示,提高了游客,尤其是湖南游客的參與感與認同感。
陳列分為五個單元,分別為“家園”、“我從哪里來”、“洞庭魚米鄉”、“生活的足跡”、“湘魂”。
“家園”從地形地貌的演變、動植物的變遷與歷史沿革三單元展示湖南生活的自然環境與發展輪廓,為后面單元界定了一個地理空間。其中開頭處的270°環繞投影展廳給予游客十分真實之感,缺陷在于3D投影動畫建模略顯粗糙。
“我從哪里來”通過展示歷代出土文物、史志記載和族譜等資料,闡釋湖南人的來源和變遷;此外還有民族特色實物、方言、口述史DNA檢測,追溯當代湖南人的祖先。
“洞庭魚米鄉”細分為稻之源、稻之興、天下糧倉三個單元,闡述湖南作為“魚米之鄉”的自然條件優勢、歷史緣由。
“生活的足跡”以時間為順序,展現出不同時間湖南人的生活場景。主要的時段分為“青銅時代的南方禮樂”、“湘楚風情”、“大一統下的小農家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風尙”、“重心南移后的品質生活”、“從宗族社會到近代化”。
最后的“湘魂”刻畫出湖南人的精神面貌。不同于常見的博物館,“湘魂”并不是介紹近現代革命歷史,而是圍繞湖南人的精氣神展開,通過歷史人物展現歷史。觀眾在該展覽中可感受到湖南近現代人才井噴的人文奇觀。
三湘歷史文化陳列的重點展品有皿天全方罍(léi)、長沙窯瓷器、豕形銅尊、人面銅方鼎等。現展館之寶應為皿天全方罍。鑄造于商代晚期,屬酒器中的盛酒器一類。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因而得名,又因其是迄今為止出土最大,最精美的一件方罍,被人們稱為“方罍之王”。2014年,湖南省博物館與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進行充分溝通,以2000萬美元獲得了已流失近百年的皿天全方罍器身所有權,得以“蓋身合一,完罍歸湘”。
信息參考
永久陳列
票價:免費(觀眾憑二代身份證安檢后免費免票參觀基本陳列,其他法定有效身份證件須先到票務窗口憑證件領票,再憑票和證件安檢入館。)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日16:00停止入館);
每周一為閉館日(逢法定節假日順延),除夕閉館一天。
Tips:
1.基本陳列外的展覽可能需要收取門票費用;
2.觀眾可下載湖南省博物館電子導覽APP或在展廳內通過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獲取展品介紹和語音導覽,實現自助觀展。
3.觀眾可提前登錄博物館官網、官方APP、微信進行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