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所在的長寧區本身情況特殊,雖然學生不多,根據統計近幾年中考人數都在2000人左右,但過去市內只有延安和市三女中兩家市重點,而市三女中對生源性別有所限制,這等于說區內所有男生,和各類返回考生,都只有一所市重點可以填。這個情況大大推高了延安的錄取分數,雖然復旦中學也晉升為市重點,但這并不能分流改變整個長寧的好學生都削減腦袋往延安鉆的情況,老牌名校的口碑實在很難動搖,即使延安在八校中的席位岌岌可危。此外,雖然長寧區本身只有一家中考方向民辦初中,但由于其毗鄰普陀和徐匯,因此有不少學生在外區民辦就讀后會返回考試,包括進化、大小西,甚至是華育等校,都會輸出一批強勁的返回生源,這批生源幾乎都會傾向于選擇延安。這樣一來,延安的裸考分數依然可以堅挺在全市十余名左右,而交復率、211率和老一本率則時好時壞,2016年交復錄取人數曾跌破20,僅有17人最終入選。
延安理科實力比較強,文科則比較薄弱,相關培養亦不夠重視。每年級設置有英語實驗班、理科實驗班、創新班和平行班,實驗班以沖競賽為主,進度比較快,不過近年來成績不佳,得獎名單中鮮少見到延安學子的身影;創新班以提高綜評錄取率為目標,適合綜合成績出色、組織能力強、興趣廣泛的學生,進度較平行班更快。所有班級的作業量都不算多,題目不難,特別是高一和高二,晚自習基本就能全部解決,不存在半夜開手電趕題的情況。此外,延安師資力量并不薄弱,但老師們都不是嚴師,管理比較松散,更多時間放給學生自行安排,學風不夠積極,對于自控力和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可能會拖后腿。
延安中學的校名由鄧小平親筆題字書寫,足以證明這所中學曾經的分量。延安中學建立于民國時代,解放后搬到延安西路,和“建平”、“復興”一樣,“延安”這個名字也很有新中國的色彩。這點在不少延安中學的活動中有所體現,如五四歌會誦紅歌、一二九革命詩歌朗誦等,都不乏根正苗紅氣息。當然,學校也有一些更貼近生活的活動,如每月一度的圓廣音樂會,大家分組報名,站在廣場上引吭高歌,非常具有感染力;擁有健美操、課本劇、街舞表演的金秋文藝匯演;包括東方綠洲政訓、南京考察、學農等社會實踐,都更接近于春秋游,玩樂性質大于教育性質;最特別的是校園文化衫義賣,由學生自行設計的文化衫可以取代校服在上課期間自由穿著。學校最出名的社團當屬模聯和辯論,經常在校內舉辦比賽,兩個社團也經常爭搶成員入社;動漫社、鹿鳴文學社、吉他社、前沿文化社都比較活躍,平時會組織較多聚會和活動。
由于不是壟斷關系,食堂一二樓存在競爭,因此在菜品口味和選擇豐富度上都算得上良心出品,咖喱飯、麻辣燙、生煎等各類餐食都有提供,但衛生狀況把控不嚴,偶爾會在食物中吃出不明物體。食堂對面就是宿舍,宿舍裝有獨立空調,但沒有獨立衛浴,整體還算寬敞,且帶有一個不算小的陽臺。延安強制要求高一高二住校,并實行類軍事化管理,內務查得很嚴,被子要疊得像豆腐,還要輪值打掃樓道、盥洗室和扔垃圾。十點熄燈后大聲講話和玩手機都要吃罰單,被罰兩次違紀以上就要停宿一周。
延安中學近年的分數線也在下降,前一年還在十余名徘徊,2018年已經變成第二十名585分。在優秀生源紛紛投靠外區、自身加工不力的情況下,延安中學也漸漸掉隊于名校之列。延安的自招考試需要在3小時內做完語、數、英、物4科卷子,均為選擇題,難度不小,尤其是物理和數學,幾乎是競賽難度,對學生挑戰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