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處,雖是一座海拔僅34.3米,占地約20公頃的小山,卻素有“吳中第一名山”的美譽。其原名為海涌山,相傳吳王闔閭(吳王夫差之父)葬于此,后有白虎蹲踞其上而被改名虎丘,不過也有不少古人認為虎丘是因為形似蹲虎得名。無論如何,虎丘自古以來便是蘇州人的休閑圣地,逢年過節熱鬧異常,在歷代文人的詩詞中皆有相關記載。當年為便利蘇州水陸交通,白居易組織開鑿了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可見虎丘當時的知名度。如今不少媒體宣傳虎丘時常用蘇軾的“嘗言過姑蘇不游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但其本意是想用虎丘名氣來貼金當時的嶺南太守閭丘公顯,與“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可謂意圖迥異。
虎丘歷史悠久,擁有不少人文景觀。最為著名的為虎丘塔與劍池。其他高人氣景點還有真娘墓、試劍石、千人石等。
虎丘塔
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兩年后竣工,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虎丘塔高47.7米,是整座虎丘山最為顯眼的存在。以往想要游覽虎丘的人,上山前甚至未抵達蘇州便能看見該塔,所以民間一直有“先見虎丘塔,晚見蘇州城”的說法,虎丘塔也成為了古城蘇州的象征。雖然歷史上曾遭遇多次火災,但其多年來屹立不倒,不過磚身木檐的結構也決定了其頂部的木檐已多次損毀重筑。
虎丘塔能在全國乃至世界聞名,最大的原因不是歷史悠久,而是在于其“中國的比薩斜塔”的稱號。不同于比薩斜塔在工程開始后五年(1178年)便逐漸傾斜,虎丘塔是在明末,即竣工600多年后開始向西北傾斜。其塔頂中心現偏離底部中心約2.3米,最大傾斜度達3゜59’。1956年,為保護虎丘塔,相關部門通過鐵箍灌漿的辦法對其進行加固修整。
塔共七級八面,每面都有一扇門。內部有八個外墩和四個內墩作為支承,同時又有兩層塔壁,仿佛大塔罩小塔。塔內由外墩、回廊、內墩和塔心室構成,具有明顯的唐宋建筑風格。出于對虎丘塔的保護,景區現已禁止游客登塔,這點與比薩斜塔也有所不同。
劍池
如果游客從橋上往池面看,其宛若寶劍的造型確實不愧劍池之稱。劍池能成為虎丘的熱門景點,其各類歷史傳說功不可沒,但考證難度極高。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當年吳王闔閭便埋葬池底,因墓內有扁諸、魚腸寶劍三千把殉葬得名。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曾到訪此處,現存有相傳是米芾的“風壑云泉”、周伯琦的“劍池”等多位著名書法家作品。
有趣的是,劍池在近年來曾被抽干過池水,底部北端有一三角形口,是民間俗稱的闔閭墓入口。該口被三塊矗立的長方形石板擋住,材質與池壁周邊巖石確實有明顯的區別。但出于對旁邊虎丘塔的保護,相關部門至今沒有進行相關的開掘工作。
真娘墓
真娘名為胡瑞珍,與中國名妓蘇小小齊名,被譽為“香魂”。早年父母雙亡,真娘在安史之亂時隨親戚逃亡至蘇州,但不幸流落至青樓。雖為青樓女子,但真娘賣藝不賣身,其絕美芳華在蘇州名噪一時。當時尚有幾分正氣的富家子弟王萌祥想娶她為妻,但真娘以幼年已做婚配為由拒絕。王萌祥后來重金買通老鴇想留宿真娘處,真娘為保貞潔而自盡。王蔭祥得知后大為震撼,厚葬其于虎丘,并發誓永不再娶。歷代文人墨客路過此處都多有感慨,例如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分別為其創作了《真娘墓》、《和樂天題真娘墓》、《和人題真娘墓》。如今的真娘墓建于1745年,是海陵文人陳鐵坡在虎丘游玩時尋得墓碑殘片后重建的。為保護墓碑,陳鐵坡加蓋了小亭。如今的真娘墓較為整潔,可見景區修復、保護工作到位。
試劍石
該石頭如同被寶劍劈開一般而得名。一是傳說吳王闔閭得到干將所獻的“莫邪”劍后在此揮劍劈石;二是說秦始皇挖掘獲得闔閭墓中的扁諸、魚腸寶劍后,在此處試劍。實際上,這塊石頭是一種壓實固結的火山碎屑巖,經過多年風化作用后裂為兩半。
信息參考
門票:
60元/位(4月16日~10月30日)
40元/位(10月31日~次年4月15日)
開放時間:7:30-17:30 (5月1日-10月7日);7:30-17:00(10月8日-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