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熱映的《火鍋英雄》展示了重慶“洞子美食”的魅力。電影取材于現實,長濱路橋墩下的曾老幺魚莊,正是藏匿在一個一百多米的防空洞內。開業二十多年,24小時營業,仍不減其人氣,門口時常坐滿等候的客人。
“洞子美食”是重慶特有的餐飲模式。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陪都的重慶飽經日軍空中轟炸,因此當局依托山城的地勢,建造了遍布全城的防空洞。戰爭結束后,這些防空洞失去了軍事價值,反而被一些食肆老板開發成餐廳。“洞子美食”里多為面館、火鍋店、魚莊這類喧囂熱鬧、煙火氣息濃厚的餐館。這些餐館環境平平,甚至稱得上臟亂,但卻承載著重慶這座山城的歷史,不僅本地人愛去,也吸引到各方游客慕名前來。
曾老幺老店環境簡陋,兩側墻壁貼上的白瓷磚是唯一的裝飾。長長的防空洞里容納了廚房、茶水間和用餐區,上百個冒著熱氣的紅鍋讓空氣變得異常渾濁,怪異的環境氣味令不少初來乍到的食客皺眉。不過,由于防空洞深入山體,盛夏時溫度亦保持在二十度左右,反而令人有涼爽之感。店內服務員頗多,多數操著本地口音,服務態度和積極性堪憂,許多事情需要客人親力親為。
魚是江湖菜中必不可少的食材,口味豐富,烹飪方式多樣,太安魚、來鳳魚、酸菜魚、耗兒魚、郵亭鯽魚等均是名菜。太安魚肉質軟糯、湯汁充盈,來鳳魚重麻重辣,入口滾燙,而與這兩者相比,2000年左右才興起的郵亭鯽魚歷史較短,但名聲不遑多讓。郵亭鯽魚發源自大足縣郵亭鎮,主要特色為“麻辣當先,鮮湯隨后”,以辣椒、花椒、郫縣豆瓣等提供香辣,再加上鮮湯和料酒,將原只鯽魚放入湯中浸熟,既有香辣而味鮮。
單看環境和服務,曾老幺遠在及格線以下,過硬的出品才是其長盛不衰的原因。曾老幺將鯽魚去鱗后腌制,先煎后燒,放入一大盆紅油當中,吸收了花椒、辣椒、蔥段和芹菜的香味,味濃但麻辣味沒有蓋過魚肉的鮮味。食用時將鯽魚整條撈到蘸碟上,碟上放有豌豆、蔥段、榨菜,再加上一勺鍋內麻辣的湯底,鮮香過癮,口感豐富。作為一道經典的江湖菜,郵亭鯽魚曾火遍巴渝,但近年卻有式微之勢,個中原因在于平衡湯底中的辣味和鯽魚的鮮味,對于經驗不足的廚師來說頗有難度,而曾老幺無疑做得十分成功。不過,由于鯽魚骨刺偏多,老人和孩童食用時需多加小心。曾老幺的鯽魚按斤出售,現殺現賣,上菜時間稍長,不妨先品嘗店內其他菜式。
手抓排骨和香辣蝦是店內另外兩道招牌硬菜。焦香的排骨表面裹滿辣椒面和孜然粉,原條豬肋排先炒后炸,酥脆的表皮下又保留著肉汁,肉質緊致,更帶有脆骨,戴上手套用手撕開,香辣爽快。而香辣蝦同樣經過油炸,滾油將蝦皮嗆得金黃酥脆,與干辣椒爆炒后充滿麻辣的香氣。所有蝦只都經過開背去線,分量亦沒有含糊,只是蝦肉偏柴,主要依靠調味提香。如果覺得菜式過于重口,可以來上一份醪糟湯圓和鮮榨山楂水來解辣。店內也出品小食、主食,其中炸酥肉和厥粉鵝腸分量不多,味道也無特色,請謹慎選擇。
由于每天客滿,曾老幺在老店數十米旁開設了新店。新店內寬敞的環境明顯優于簡陋的防空洞,且菜式全部由老店運去,出品毫無二致。但不少客人特別是外地游客還是選擇在老店前排隊,以體驗更加地道的“洞子”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