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的老板、北京的設計、陜菜的定位、海納百川的菜式,這就是充滿爭議的大秦小宴。餐廳菜式有些“四不像”意味,嚴格來說陜菜不多,如若加上甘、青、寧風格菜品則能湊齊一桌宴席,本榜針對西北地區飲食特征,因此收錄。
西北葷菜總能讓人聯想到羊肉,陜西名菜葫蘆雞可謂另類,它的外形不免讓人想起歐美快餐,其制作過程其實不易,需經煮、蒸、炸三道工序。“蒸”并非清蒸,而是要將整雞浸入湯料盆中一同蒸制,除了入味,也為確保雞肉軟嫩。優質的葫蘆雞應做到皮酥肉嫩,大秦小宴的出品不如西安本地餐廳,肉質偏散、口感發綿,不過這道菜出現在深圳已屬不易。
味覺偏好因人而異,葫蘆雞在華北地區擁有較高人氣,嶺南人擅長烹雞,不推薦對口感有高要求、中意于白切雞般軟嫩咀嚼感的消費者品嘗此菜,此類食客可為其它菜品多預留些胃部空間,比如秦味炒涼粉就值得一試。涼粉是地道陜菜,由淀粉膠體凝固而成,口感不似膠凍,也不似面食,可由唇舌抿碎。大秦小宴的的出品令許多消費者感到滿意,油量不多,肉末、蔥丁非常提味,不過兩人分食略有膩口。
陜菜較為獨立,甘、青、寧、蒙菜接近“連續光譜”。在白灼羊肉菜式中,大秦小宴用灘羊替代膻味偏重、不易咀嚼的衡山羊(其實是細絨山羊),這讓清燉羊肉和手抓羊肉成為了可選之舉。兩菜幾乎沒有膻氣,手抓肉肥瘦比穩定,品控優于中發源;清燉羊肉則比寧夏招待所多放了蔥丁。在一套標準流程中,大秦小宴的店員會詢問客人忌口,蔥、蒜、香菜等令人心跳加速的佐料可被回避。
大秦小宴也有許多面食。關中涼皮有三種顏色,擺盤已達到西餐水準。店家宣稱紅、綠涼皮是由胡蘿卜或菠菜汁浸色,這并未帶來味覺差異。配料有芝麻醬、醋蒜兩種風格可供選擇,分別代表西安、蘭州風味特征,麻醬粘度不大,配料還帶有微弱酸辣味,反倒能被多數食客所接受。油潑面是值得推薦的主食,油量有所降低,不過并未使面條粘黏,有食客懷疑這是廚師添加了極少量面湯所致,雖與西安本地口味略有不同,但油膩感大大降低,一碗下肚不至飽腹。
油潑面分量偏少,充滿爭議,味道平庸的肉夾饃則更加袖珍,其直徑接近于成年男子食指長度。如何把控面食分量是西北餐廳所面臨的難題,味美量大會吸引面食愛好者,讓餐廳淪為面館,完全拋棄面食則背離西北飲食特征,很可能讓餐廳風格走樣,大秦小宴定位偏屬商務用餐,因此將面食保質減量。雖然質量有所保障,但從未品嘗過鍋盔的面食控不必為此單獨種草,其口感偏硬,初嘗充滿面香,久食則有些乏味,相比之下不如選擇回坊牛肉餅或蔥油餅。
大秦小宴的商務特征在裝修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各處空間追求連續統一,地面與洗手臺讓人聯想到古秦磚,座椅均為簡潔新中式風格,包廂寬敞、落地窗帶來良好的視覺,最適商務洽談。大秦小宴服務細致,蓄水、添茶不在話下,在獲得允許的前提下,能為客人攪拌粉、面。最需要擔心的或許是餐廳的菜式定位,某些菜品時常停售,西北風格菜品占比不高。府內某些包廂墻壁掛有“振興陜菜”字樣,落款人為習仲勛先生,可以推測餐廳老板是在鞭策自己,期待大秦小宴出品更多陜菜。如想觀摩書法則可提前預定“長安”、“臨潼”包廂,最低消費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