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招待所中餐廳隸屬于寧夏駐深圳辦事處,經營面積不大,店齡卻超過20年。餐廳隱匿于長城一花園小區中,在住宅內經營。單元門口的招待所招牌十分低調,餐廳入口僅由A4紙打印的“招待所食堂”字樣簡要標識,若不是時常飄出陣陣肉香,這種環境未免會令人聯想到傳銷窩點。寧夏招待所地理位置偏僻,幾乎每日滿座,或許“羊香不怕巷子深”才是最恰當的形容。
灘羊是寧招鎮店之寶,12道招牌菜中,11道與羊肉有關。《舌尖上的中國》讓鹽池灘羊名聲大噪,灘羊也被認為是中國肉質最佳的羊種,冷凍貯藏會破壞風味,不過這些不利因素依然沒有掩蓋羊肉的鮮美。來他家絕對不應錯過清燉羊肉,72元一盆,誠意滿滿。乳白湯體中漂浮著香菜、枸杞,翠綠的蘿卜最能提味,盆中羊肉多為帶骨羊排,肥瘦均勻、肉質飽滿,含在口中不經咀嚼也能迸出鮮香。肉抓羊肉論斤售賣,不必擔心菜碼大,不少顧客都會忍不住多點,味美程度可想而知。寧招餐廳偏好整羊采購,有時脂肪偏厚的部位也會用于制作手抓肉,因此造成了品控不穩。
狹小店鋪只能接待有限的客流,寧夏招待所無法像大型餐館般提前制備所有食材。整腿、整背、全羊的蒸烤均需預約。旱蒸羊腿、羊背是較為典型的寧夏吃法,在其它店鋪并不多見。羊肉先經文火燉煮再上蒸鍋,與手抓肉相比,這種做法更能保持“原汁原味”,瘦肉纖維間充斥羊脂,更能突出肉香。珠三角與出產優質肉羊的牧區距離遙遠,冷凍是對抗氣候與長物流鏈的必要手段,整肉解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這也是某些菜式需要預約的主要原因。
除白灼菜式,寧夏招待所的胡辣羊蹄也是可圈可點,胡椒、辣椒香讓人胃口大增,膠原蛋白彈性十足,這道料味稍重的小菜在千篇一律的白灼羊肉中倒也別具一格。味覺敏感的消費者或許能尋到些燒烤風味,這與羊蹄的處理方式有關,細小的絨毛需由炭火預烤才能用小刀刮盡,此為西北通用制法,并非寧招獨創。
羊肉是寧夏招待所的王牌產品,小炒菜式也被葷菜占據半壁江山,雞蛋、包菜平淡無奇,味美沙蔥更值一試,這盤小涼菜是蒜香、酸、咸風味,恰能調和葷菜油膩。沙蔥又名蒙古韭,生長于西北干旱荒漠,這種“野菜”的時令性很強,雨后生長最為迅速。沙蔥口感爽嫩,味道像是韭菜與小蔥的混合體,其味覺強度僅為剛剛能被分辨的程度,因此絕大多數對韭菜、生蔥敏感的食客也能接受沙蔥。有理由相信寧招沙蔥確為空運而來,即使在冬季,其鮮嫩程度也明顯優于北京的西北餐廳,寧招沙蔥鮮度值得贊許。
寧招餐廳菜品口味上佳,但用餐環境卻實在影響心情,墻布顯舊,桌面發油,洗手間更加慘不忍睹。為圖省事,老板直接將5升裝洗手液擺在洗手臺,盡顯西北式“神經大條”。寧招服務狀況也廣受批評,廚師數量有限,數座餐桌同時翻臺難免手忙腳亂。店員服務質量同樣不佳,服務意識偏弱是主要原因,女性店員更為用心,有時能為客人提供詳細的菜品信息。大廳環境較為擁擠,私密性較差,許多客人在用餐時會一邊飲酒一邊討論工作,喧嘩之聲不絕于耳,寧夏招待所更適于老友聚會,若6-10人用餐則推薦選擇包廂,裝修老派,私密性尚可。
寧夏招待所與黃木崗地鐵站A出口相距不到200米,小區西北門需用門禁才能進入,從東門繞行則有700米路程,餐廳只在11:30-13:30、17:30-21:00營業,19:00后很可能會滿座,需注意的是,寧夏招待所中餐廳不會向顧客提供發票,理由是餐廳原則上不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