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人在中考中分數高于560分,103人次獲得單科滿分,年級總平均分550——這是十三中分校在2016年中考中的表現,這樣的實力即使在海淀區也充滿競爭力。十三中分校2017年的中考成績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560分以上人數變為44人,單科滿分人次變為57人。
2017年中考試題偏難是成績尖子生數量腰斬的成因之一,2014年西城區教改也與之有很大關聯,西城各校點招手段逐漸被限制,大派位的做法拉低了西城區名校的生源質量。不過尖子生數量雖然不那么出眾,十三中學分校的整體實力依然強悍,538的平均分位列西城第一,文化課平均分能在海淀區排進前五,示范性高中上線率也超過60%。
十三中學分校并無高中部,是一所單純的初級中學。十三分采用傳統的大班制,20多個教學班中每班人數接近40人。校內共有教職工110多人,表面上看1:10的師生比例略顯單薄,不過十三中學分校的師資力量其實不弱,教師團隊中區級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達到25人,一級及以上級別教師占比約在60%。
大派位是西城特色,近幾年十三中學分校每年會有至少240人通過學區派位完成入學。2018年全區派位的人數也將升至60人。平均化入學政策并不影響分班掐尖,十三中學分校的分班考試是在入學后進行,通常會分為數學、英語實驗班,數量均為兩個。十三中分校的實驗班并不實行流動制,3個學年內不會產生人員變動。
擇優分班使十三中分校得以出產高分段學生,緊張的學風則讓非實驗班級學生也擁有了良好的應試能力,保障學校平均水平始終處于西城區前列。十三中分校在坊間素有“魔鬼訓練營”的“美譽”,給不少家長留下了“作業多”、“老師負責”的刻板印象,許多學生坦言自己很難在22:00以前完成家庭作業,21:00前能夠完成任務的學生占比很低。整體而言十三中分校的初一、初二階段相對還算輕松,初三備考則充滿應試訓練,其學模式比較接近衡水中學,這是許多非完全中學的常見做法。
連貫教學與創新是近幾年的教改風向,是三中學分校未設高中部,教改只能在創新方面來做體現。目前學校已經開設了選修課,科目包括心理、國學、科學實驗、閱讀等,共計20多門。十三中分校并未允許學生創立社團組織,不過近幾年已經開設學生活動課程,官方宣布已設舞蹈、繪畫、棋類、聲樂等共計30多門,其開放性雖不及學生自組織,不過要比教學課程輕松許多,起到些許彌補作用。參觀博物館、講座、秋游、素拓等活動也在逐漸增多,不過活動量與海淀先鋒名校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課程雖有改革,十三中分校風氣依然保守。相比之下校方在2011年所提出的校園整修方案則更受學生青睞。目前校園內已經增建一座室內籃球場,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也被翻新,各種電子設備逐漸補全。不過該工程并未涉及擴建,校園占地面積僅為8000多平方米,學生密度可能是北京中學之最,由于學校位處二環之內,十三中分校要想改善擁擠的校園環境絕非易事。
十三中分校前身是北京一〇六中學,1998年與十三中初中部合并,此后與十三中已無任何關系。還需注意,十三中分校沒有食堂,并且校方所聯系的供餐合作伙伴也不怎么擅長烹飪,擁擠的校園環境也沒條件建設學生宿舍,因此招生途徑也沒有常見的公辦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