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中考成績來看,十一學校有些名不副實,它常年徘徊于成績榜十名甚至十五名開外。2015年十一學校中考文化課平均分為478.8分,僅比海淀區平均分高34.6分。2017年中考,十一學校560分以上共有55人,年級參考人數的11%進入海淀區前200名,這一數據頗有名校風格,不過僅有14%的參考學生排進海淀區前1000名,十一學校學生成績比較離散。
十一學校的教學制度極具特色,它是最早實行2+4學制和走班制的中學。“2+4”指初中2學年、高中4學年,期間并不參加中考,因此2+4學制學生未被計入十一學校平均分。十一學校中考成績偏弱的另一原因是初二階段的選拔考試,普通學制下排在前30位的學生將搭上“2+4”制班級的末班車直升高中本部。
“走班制”是2013年開始推行,學生們根據自身狀況在老師的建議下選擇課程及相應的難度等級。行政班級被打破,傳統“班主任”概念不復存在,導師們負責跟進學生狀況,通常每名導所負責的學生不會超過20名。為增強師生互動,每個教學班學生數量不會多于24人。
十一學校也是分層教學的先驅者。以數學為例,教改之后十一學校采用自編教材,其數學課程分為5個難度層次。2+4制學生可在初中階段接觸到數Ⅲ及以上難度,涉及高中知識,并以競賽為主。普通3+3制學生則多會選擇數Ⅰ和數Ⅱ,部分天賦迥異者也會接觸數Ⅳ。十一學校校長曾對“重視奧賽”和“提前學數學”的風氣持批評態度,這與其分層教學理念有些矛盾,而在2017年5大學科的競賽中十一學校共獲10塊獎牌,獲獎人數位居北京市前三,顯然十一學校其實非常重視競賽。在擇生策略方面,十一學校對競賽和數學的重視則更加顯露無遺,數學水平出色的學童被點招的概率更高,分班考試中數學成績也占有更大權重,相比之下英語成績則有些雞肋,2015年的分班考試甚至未設英語學科。
十一學校校園生活緊張而充實。學生們的作業量比較大,能在22:00之前完成作業的學生比較稀少,走班制讓學生難以摸清自己的真實實力,心理壓力并不小。為增強校園活力,校方對學生課余生活未作過多干涉,低門檻的審批手續催生出大量社團,其數量據說遠超200個。十一學校繁榮的社團文化與招生制度不無關系,特長生人數約占年級總人數的1/4,創意品、機器人、電子、汽車、交響樂、民唱團、播音、棒球、馬術、擊劍、健美操等小眾項目皆有涵蓋,學生們身懷絕技,課余時間免不了發揮余熱組織社團。不過隨學齡增長,學業會越發繁重,多數社團變得名存實亡,難以組織活動。
走班、小班制需要更高的師生比,十一學校在改革期擴充了自己的師資力量。2010年十一學校僅擁有不到150名教職工,2015年其高級及以上級別教師人數已經超過200人。擴張期十一學校僅招聘經驗豐富的學科領軍教師,年輕老師也多數來自985大學,并且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可見校方對教師的甄選十分嚴格。
除了師資力量,十一學校也擁有一流的硬件設施。初中教學樓共設四十多間教室,總面積達到7700多平方米,每間教室配有復印機等電子設備。校方還建立了電子、粒子、納米、水資源分析、微生物、分子生物等高端實驗室。餐飲文娛方面也好不含糊,6座食堂中有5座是向全校開放,某些一線快餐連鎖店也有入駐;兩座操場均鋪設塑膠跑道,每年運動季都會人頭攢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十一學校沒有行政班級,因此運動會是以個人名義參加,不同于其它學校。
十一學校是北京較早實行連貫制教學的完全中學,對走班和分層教學理念貫徹得最為徹底。十一學校的革新經受住了高考的檢驗,不過其初中部中考成績并不出色。推薦學習能力出色的小朋友關注2+4特色班,最近幾年十一學校能在高考中大放異彩與這種特色班級有很大關系。2+4特色班小升初入選途徑為點招和入學分班考試,點招初試與大型培訓機構有不少聯系,需要額外留意。每年約有40%的學生點招入校,而特長生則占比25%,積累競賽成績、培養特長也是入選2+4班級的重要保障,這兩項優勢其實相輔相成。十一學校成績離散化程度高,適合于自律能力較強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