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是動詞,等同于燙。“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這是民間輿論對冒菜的精確描述。這種看似傳統美食的街邊簡餐其實直到90年代才逐漸興起,對于外地游客而言,成都的冒菜與紅遍大江南北的北派麻辣燙有些相似,兩者都是火鍋的衍生物,頗有趨同進化的意味,最大的區別則在于冒菜湯底有紅油。
冒菜館多為家庭經營模式,早已深融于成都的生活日常,其門臉通常簡陋,經營目標以附近居民為主。即使如此,依然出現了不少優質店鋪,不少當地人也會登門打卡。
婆婆冒菜是其中之一,與其它店鋪相比,婆婆冒菜最大的特點是香。涮鍋湯料是其秘密武器,店家從火鍋尋找靈感,選取十余種香料制湯,工序繁雜程度不遜于研制火鍋底料,為避免被競爭者仿冒,每日清晨專門到密閉空間內制備當日料材。
值得一提的是,湯料研發者并非店主李女士(李婆婆)本人,而是其次子:主廚李先生。雖然李生是冒菜館的核心人物,但出于保險考慮,還是打起了“婆婆”的旗號:一位年齡較長的市井成都人總是精通廚藝,“婆婆冒菜”遠比“小伙子冒菜”值得信賴。
在2005年婆婆冒菜開業時,如此重視涮鍋湯底的冒菜館其實并不太多。憑借特色風味,店鋪營業不到4年就迎來小高潮,據說彼時日售牛肉70斤、菜(含其它肉類)500斤,登門顧客已遠非附近的體育學院在校師生。主廚更是培養出了10多個徒弟,他們已在外省經營冒菜館。婆婆冒菜依靠特有料香贏得市場,菜品出鍋后才淋拌紅油澆頭,“恨不得把湯底都喝光”——這是忠誠食客對婆婆冒菜的至高評價。
除了湯料,主廚對牛肉最為得意,其肉質口感偏向“嫩滑流派”。素菜牛肉鍋包羅了牛肉、土豆、豆皮等冒菜黃金組合,是店內的不二之選,若想飽腹則可加選肉、肚、黃喉、時蔬等“火鍋菜式”,點菜環節并無特殊門道。由于紅油是出鍋后的澆頭,因此辣度可控,此外湯底以香味為主,食用鹽用量低于成都冒菜館平均水平,香菜、蔥段、黃豆、蒜蓉等點綴也較為新鮮,唇齒留蒜香,不妨自備口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