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餐飲史即使從1978年開始計算也不為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當時全國飲食店數量不會高于12萬個。當私營餐廳出現爆發式增長時,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時至1987年,成都市僅由“個體戶”經營的餐飲店就已經達到了3萬多戶。彼時權威媒體曾發文批判這些“蒼蠅館”不夠衛生,然而如今“蒼蠅館”卻成為成都的代名詞和旅游名片。
雨田誕生于1985年,在成都幾乎無人不知,儼然是蒼蠅館的代名詞。若排除掉國營轉私營的“老字號”,很少有私營餐廳能在資歷方面和雨田叫板。這家充滿各種光環的小店是由下崗工人創立,店主姓雷,索性將雷字拆分為“雨”“田”,鼻祖級蒼蠅小店由此誕生。
最初,雨田是標準的家庭經營模式,但隨業態發展,也逐漸雇傭服務員和廚師。長期來看,雨田飯店的員工始終處在較為穩定的狀態,這也導致30多年間菜式風味變化不算太大。但短期內,雨田存在一定品控波動。
小店有許多經典菜式。荷葉粉蒸肉一直是頭牌,早些年間,有不少顧客在10:00時就會登門,專為品嘗粉蒸肉而來。其荷葉清香并不明顯,由于咸味較重,肉質脂肪也并未帶來油膩感。糖醋排骨也是店內傳奇,這是川菜中不太多見的酸甜風味,不過如今品嘗糖醋排骨或存在一定風險,雨田至少在某段時期使用番茄醬代替香醋,這并不符合餐廳以往烹飪傳統。相比之下,宮保雞丁仍然是穩妥方案,菜式甜味和酸味都不重,花生米香脆,雞肉較嫩,這是絕大多數顧客都能認可的口感。
某些食客認為雨田菜式過于依賴調味品,降低了風味獨特性。其實注重味覺體驗本就是川菜一大特色,雨田泡菜中一定會放入味精,這種調味品在近幾年廣受詬病,但泡菜辣椒油的風味其實比味精更為明顯,這種口味引來兩極分化的評價。而招牌藕湯則顯得有些原生態,湯體微紅透亮,享受味覺盛宴,也需要清淡湯品來做穿插。
雨田如今已經易址,店內環境遠比過去整潔,但店主保留了原有桌椅,這讓新版雨田依然帶有“蒼蠅館”的市井氣息。雨田見證了成都餐飲的發展歷程,能夠毅力三十年不倒,得益于市場認可。然而飲食偏好也在不斷演化,雨田的符號意義甚至高于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