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餐廳是繼曲園酒樓之后,在京城建店較早的湘菜館,當時13位湖南同鄉集資盤下了地安門外后門橋路西開設的“馬凱冷飲店”,就沿用了“馬凱”的名字。歷史上馬凱餐廳曾紅極一時,1953年開張時是梅蘭芳先生剪彩,之后由于菜做得正宗,在北京的名聲越來越大,尤其是文藝圈,來此打牙祭的人不少,溥杰、舒乙等文人名士都是常客。到2004年因鼓樓地區改造拆除而停業,但慶幸的是,1999年公司為保存技術實力,在長椿街另開了分店,也就是現在的“華天馬凱餐廳”。
在北京饞酸辣肚尖這道菜,能做到與曲園不相上下的,就只有馬凱了。從選料開始,直到出菜,層層考驗廚師技術,也能由此衡量一家湘菜館的烹飪水平,入口比曲園更清爽一點兒,口感很嫩,沒有內臟的異味,服務員偶爾會提醒吃這道菜的最佳時間在出鍋后的幾分鐘,趁熱最為美味,涼了的肚尖變老,口感也會差一些,158元/例的價格雖然昂貴,但的確物有所值。東子安雞作為經典招牌湘菜,在馬凱的人氣僅次于前者,擺盤可能帶有國營飯店粗獷奔放的風格,但味道正宗到讓人驚艷,選取新鮮的老母雞肉,通過紅辣椒、子姜等配料進行搭配,屬于酸辣口,肉質細嫩,再沒食欲都能被它刺激到就好幾碗米飯,回味中淡淡的麻椒味道是亮點,48元/例;另外一道進店必點的毛氏紅燒肉,肥瘦合適,色澤紅潤油亮,入口軟爛,稍微有點甜口,88元/例。
當然,華天馬凱餐廳不僅傳承了傳統湘菜,還在固守本味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系列更符合大眾口味的創新菜。口袋豆腐便是其中的一道,顧名思義,把調味后的鮭魚肉塞入形似口袋的豆腐里,口味仁者見仁,不習慣者會覺得膩,但湯汁很鮮,是孩子和老人會喜歡的一道菜,88元/例。此外,馬凱最贊的是其外賣窗口,來買肉末燒餅、豆沙酥、麻將糖餅等經典點心已經成為了附近居民的日常。豆沙酥用傳統的做法讓口感更加香醇且帶有豆子的香味,2元/個;而麻醬糖餅上滿滿的麻醬與紅糖,一口下去,滿足感瞬間溢上心來,18元/張。
與之前的馬凱餐廳相比,幾經裝修的華天馬凱餐廳空間會更寬敞豁亮,格局更為整齊,但就現在整個北京湘菜館來看,餐廳各方面硬件設備顯得陳舊,餐位多為圓桌,過于密集。有面墻掛著《岳陽樓記》的書法,想來這篇散文也成為了湖南的標志之一,電視里循環放著自家的招牌菜,老客調侃自己都能熟記于心。服務員雖沒有十分熱情,但是會在點單時推薦和建議適合顧客口味的菜品。通常新興網紅餐廳菜式會比較少,但馬凱卻非常豐富,這反映出其菜式研發團隊的長期積累,也是這類老餐廳的實力所在,不過其菜單經過多次修改后貼條較多,建議重新印制。馬凱每年都會推出年夜飯套餐,而且菜式也不局限于湘菜,粵菜、京菜都可以在這兒吃到。如今馬凱的生意已不算火爆,一般無需排隊,但在節假日建議提前預約,畢竟門口車位較少,高峰期仍會出現車位緊張的情況,開車前往不算方便。
總體而言,馬凱作為京城的湘菜國營老字號,時間的推移讓其歷史漸長,但口味已遠不如當年。菜品的水準時高時低,并不穩定,建議點CNPP100推薦的招牌菜品嘗,不易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