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恒隆廣場旁,這也成為琳怡身上最顯著的標簽,很多人對于隱于鬧市的餐廳總是帶有較低的期待。其實不談情懷,只以口味論英雄的話,琳怡絕對是改良上海菜里的個中翹楚。
琳怡的菜單上不乏熏魚、油爆蝦、玫瑰醬鴨等傳統本幫風味,改良不大,基本把握住了食物原有的神韻,只是在甜度和油度上稍微減弱,更符合年輕人健康輕食的口味偏好。而一些創新海派菜式則更出彩,無錫脆鱔更像一道零嘴,經過油爆后相當脆口,且完全不浮油,作為頭盤開胃極佳,佐酒更好。紅酒燴牛膝選用牛拐處的活肉,燉至酥爛脫骨而只形挺括;紅酒的香氣充分綜合牛肉的膻味,味道略像酸甜茄汁,不過分搶味,給品出食材原味留出了足夠空間。以淮揚菜為基礎改良的蟹粉獅子頭,琳怡用包菜將其裹住,肉餡肥廋比例得當,多切少剁,蛋清打黏上勁,抱為團狀,再入湯與蟹粉共同燜煮兩個小時。獅子頭的“嫩”便出在肥肉上,琳怡這道作品中,肉里油香出足,松軟細膩,蟹粉飽滿扎足,塊頭大而鮮美,稍有點發硬,但一抿而下,舌根依然泛鮮。伴燉的包菜盡收肉汁鮮美,解膩兼回味。
琳怡的不少粵菜也形神兼備,油淋雞以油淋變相油炸,整只炸至皮酥肉熟后切塊排盤,配合特調醬汁,入口并無混沌,雞皮咬下時會發出咯吱脆響,幼嫩的雞肉和咸甜交融的醬汁會依層次兀自伸展開來。吃前,服務生會將醬汁淋于雞肉上,算是中餐西做的出菜方式。蠔油炒牛肉更考驗火候和調味,琳怡的牛肉片幾乎有半個手掌大小,尺寸豪邁;肉嫩但依然保持纖維感,更像是食材本身優質所致而非嫩肉粉的矯飾,其中的口蘑和青椒同炒也十分入味,但又飽有充盈汁水和清脆口感。炒時令青菜用的是葷油,爆炒之下依然水靈,只留下腴脂香氣而不顯油膩,口感清爽。此外,百葉燴唐菜、上湯菠菜配蛤蜊、血糯米椰香糖藕等菜品都足夠好吃,可以一試。
難能可貴的是,不論預算高低,在琳怡都能吃到合適而滿足的一餐。琳怡在工作日提供商務套餐,分為75元/位和90元/位,兩位起點,其中包含了上海小食拼盤、兩份湯品和熱菜、一份時蔬、兩份甜品、米飯、茶和餐后水果;周六日還提供中式小點的brunch,98元/位,并且有388-488元的多人套餐可選。在這樣的地段,琳怡的出品、環境和價格都讓人驚喜,作為商務宴請或是聚會都相當合適。不過服務員素質還有待提高,出菜順序經常不夠專業,對客人的關注度不夠高,服務偶爾不能及時響應,部分服務員態度稍顯冷漠。停車可停在恒隆廣場,或愚園路上的老東海廣場,后者相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