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三記是一個新興的上海生煎品牌,并無多久的歷史,但已積聚了不小的人氣。它的名字在很多外地人看來有些奇怪,正確的上海話讀法是“拷三記”,意為敲三下,來源就是從前生煎出鍋前老師傅都會在鍋延敲上三下。
乍一看,敲三記的生煎和大壺春的生煎非常相似。敲三記的帶班大廚陳師傅就曾在蘿春閣、大壺春任職多年。它家的生煎制作工藝和大壺春也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同樣是采用全發酵方式。敲三記的生煎肉餡中僅放入了少量皮凍,是典型的清水生煎。煎制過程和大壺春有著略微的不同,敲三記先將豆油入鍋做底,然后再整齊的碼入包好的生煎,而大壺春的此道工序與它相反。之后,待油燒熱,師傅往鍋中加水,轉上三下,使油均勻。煎制一段時間之后,撒上蔥花、芝麻燜一小會,然后再轉上三下,最后“敲三記”鍋延,生煎出鍋。敲三記使用手打的熟鐵鍋,據師傅說,這種鍋導熱較快,鎖熱性也比較好。
敲三記的生煎一兩四個,這也是當下最主流的生煎計數方式。有許多人好奇四個生煎怎么也不止一兩50克,不知為何如此計數。這就要追溯至計劃經濟時代,當時物質資源比較匱乏,食品、用品都須憑票購買,而一兩面粉正好可以制作四張面皮,至此,生煎一兩四個的計數方式保留至今。當時的生煎吃法和如今也大不相同,許多“做人家”(摳門)的食客在吃生煎時會將面皮吃下,留下當中肉餡回家作肉圓煮湯或是炒菜。
敲三記的生煎品類眾多,除了傳統的鮮肉,還有蟹粉鮮肉、薺菜鮮肉等等。鮮肉生煎的表面油亮,個頭很大。表皮綿軟,口感頗似包子。肉餡中帶著一點點的鹵汁,味道偏甜。底部酥脆不焦。蛋黃餡更受年輕人的喜愛,一整個蛋黃和肉餡裹在一起,吃入嘴中蛋黃酥粉,肉餡細嫩,味道非常特別。
敲三記的裝修、器具都帶著濃濃的文藝氣息,碗碟上寫著“一顆來自1930年的生煎”的字樣,墻上還有心的貼上了張愛玲《十八春》中關于生煎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