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讓全國人民知道了片兒川這道杭州特色面食,作為拍攝取景地,菊英面館也被捧上“杭州第一片兒川”的神壇。開業24年的中河南路老店因為拆遷于2017年短暫歇業,同年9月在中山南路覓得一棟位置更佳、環境更為寬敞的兩層小樓作為新店,由于名聲在外,又靠近外地游客必去的鼓樓/宋城景區,每日客似云來。18年5月,第二家門店于清泰街開業。
在當初《舌尖2》帶旺菊英的那段日子里,“絕不開分店”、“有人用200萬買招牌被拒”等成為了不少營銷號介紹菊英的口號。時過境遷,中山南路高昂的成本讓老板顏寶福不得不妥協,決定多開分店以增加收入來源。
對于“片兒川”三字的含義,可以說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川”通“氽”,這結合片兒川的做法似乎有一絲根據。杭州片兒川選材離不開雪菜(或雪里紅)、肉絲和鮮筍,將三者放入事先混入豬油的面湯氽熟、出味,食材的鮮味融入湯汁,又落到面條上,便是本地人最熟悉的“老底子味”。盡管不少批評都認為菊英的片兒川“名不副實”,但認真探尋還是能發現幾處特點,一是其雪菜不經過腌制,少了咸味,多了幾分清新的口感;二是其肉絲采用新鮮切成的里脊肉,厚薄均勻,澆油嚼勁,當然也有人認為過于韌口;最后是一直堅持鮮筍入饌,從10月份的冬筍,到來年5月的春筍,再到6月的鞭筍,都是菊英的時令之選。這樣的好處在于保證了筍片的鮮爽,但也會令其出品受時節氣、食材新鮮程度影響較大。許多人不喜歡菊英的片兒川,有人覺得它太貴,有人覺得它太油,有人覺得它太咸,但店內選材的講究卻受到一致公認。
菊英另一個出現爭議的地方在于,面條夾生的程度可能冠絕杭州,這種本地的做法能讓面條保持口感,不會變坨,也增加了細面的筋道,但對于外地的朋友來說,無疑會覺得面條硬得難以下咽,甚至要用食醋軟化了才能吃下。這種做法的確會造成一部分客人的不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顯示店家沒有因為新店遷至景區旁,而可以迎合大眾的口味,也算是不忘初心。
菊英的新店環境整潔、敞亮,盡管客流量驚人,但整個流程仍然井井有條,如果忽略掉“店員不夠熱情”這類態度上的不足,其服務水平的確遠超大部分小本經營的傳統面館。對于菊英面館,我們的評價是:盡管可能出現口味或出品與期待不符的情況,但作為游客,在鼓樓/宋城景區游玩時,仍是很值得一試的選擇。要是對門口長長的人龍望而卻步,則不妨移步旁邊的方傳面館。(詳見本榜單中“方傳面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