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源紀在離聽香堂幾百米遠的地方,門口臨近街道,很不起眼,走過不一定看得出這是一家餐廳。灶源紀的混搭風格給人印象頗深,常有媒體推介,所以店里不愁沒有生意。
若不論具體菜式,單看宴席的整體設置和每道菜間口味的連貫、轉折,灶源紀和伴園較為相似。以咸甜熏魚和酸辣腌黃瓜開場,胃口被活潑跳躍的小菜打開;隨后的數道熱菜涉及燉、炸、煎、炒、煨等做法的菜品,盡量均衡口味,一道一道上來,絲毫不覺單調;接著是粵式遼參盅或福建佛跳墻上桌;最后以溫潤的蘇式甜品收尾,胃被收得服服帖帖。
灶源紀的菜頗有亮點。后廚擅長調制醬料,從開胃黃瓜、熏魚、川椒海鱸魚、手剝蝦仁、藏茶排骨等菜品就能嘗出各地風味。其中手剝蝦仁尤為突出,后廚僅做薄殼、去蝦線的簡單處理,克制地將調味功夫放在醋汁里,你單吃蝦仁的話,能真正嘗到河蝦的至鮮美味,蘸著醋汁吃則酸香開胃,粉嫩的小蝦仁看起來吹彈可破,口感極佳。現在杭州、蘇州、上海等地的手剝蝦仁大多只保留蝦仁的Q彈口感,淋麻油增香,實則鮮味全無,擺盤再好看吃起來也無趣,來灶源紀嘗一嘗,或許你會明白江南為何這么鐘愛河鮮。老板親自掌勺,還不斷研發新口味,值得肯定,不過也難免出現敗筆,比如芥末鳳爪就不太合大家的胃口。
灶源紀之所以排名靠后,是因為它有明顯的缺點。首先,它家的人均分200元、300元、400元三個檔次,主要差別是熱菜和燉盅,而牛排口感欠佳、粵式遼參盅、佛跳墻味道寡淡,顯然不是后廚擅長的范疇,這些相對更貴的菜品淪為“耳餐”,聽起來有檔次,卻做得不好,即便小菜再好吃也容易引起客人不滿,性價比不高。其次,餐廳的衛生不如人意,有時擺盤用的花枝濕噠噠地擺在一側,觀感極差;而在菜中偶爾吃出來的頭發、洗手間的異味更是扣分項。再者,餐廳的古典裝修不錯,但布局不太合理,大包廂里放了一個大圓桌和一張長桌,若是兩桌不認識的客人一起吃飯,桌椅間的角度和距離可能會讓人不自在;而唯一的洗手間設在其中一個包廂里,有人穿堂而過,在包間用餐的客人則會受打擾,體驗較差。
灶源紀的服務尚佳,服務員態度謙和恭敬,響應及時,能根據客人用餐速度調整上菜時間,靈活的處理讓人舒服。
餐廳臨平江路而建,開車的話只能停在遠處的巷子里,不是很方便。住在附近一兩公里的游客可以考慮步行,沿途的老街風景值得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