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巷子創立于2012年,很少能有食肆如此幸運,在誕生之初,餐廳就獲得行業協會、當地媒體的充分認可,引得本地饕客打卡嘗鮮。時至今日,店內游客的數量已經明顯多于本地人,窄巷子依然很好地完成了“游客餐廳”的職責——這里毗鄰鐘樓,地緣便捷,菜式、服務、價格都頗為本地化。
“不食葫蘆雞等于沒去西安”——受旅游宣傳影響,游客店葫蘆雞的點選率總是高于本地人頻繁光顧的餐廳,窄巷子也不例外。可喜的是,店家的葫蘆雞完美詮釋了外酥內嫩的應有口感,其制式沿用煮、蒸、過油標準方案,選品皆為小2斤,在肉質熟透的情況下,肌脊不會過老。即便如此,菜式最佳食用部位依然是帶皮部分,與許多餐廳一樣,窄巷子也在雞肉表面裹蛋液,與西式快餐廳裹面過油的方案相比,這種焦酥口感并不尖銳。窄巷子配送干辣椒面,其香味偏弱,可用近骨側雞肉蘸食,這是口味最寡淡的部分。
窄巷子的初始廚師團隊制餐經驗都超過15年,這是地道風味的最大保障,不過與過去相比,其水準已有所下降。除卻葫蘆雞,店內不少陜味都應謹慎對待。小酥肉最為典型,陜派酥肉并非是明火燉煮,而是采用汽蒸方案,如今窄巷子的小酥肉菜籽油量偏多,其特征風味頗為尖銳,掩蓋肉香——這間接影響到巷子四絕,小酥肉恰恰4項配菜的其中之一。油量偏多現象也出現在老陜燴菜中,2015年以前,窄巷子出品的燴菜并不像現在那樣呈現金黃色澤。
顧客的選擇余地其實不多,除卻主食,窄巷菜式僅為50款左右,在鐘樓附近的餐廳中,這種量級的菜品數量已然偏小。不妨留意酸辣小豆芽,在巷子四絕中,這種小配菜的口碑優于小酥肉、粉蒸肉、辣子羊血。拌攪團、燴攪團則是充滿地方特色,卻又常被忽視的陜味,熗拌油菜尖、熗拌野菜等制法相似的菜品則品控較穩。
窄巷子的選址本不占優勢,店鋪位于樓群內里,店家巧用燈籠、亭廊元素裝扮過道,雖然這里是餐廳之外,但卻是窄巷子最有意境的部分。餐廳內里也彰顯家常,略帶中式風格的紅色木質桌椅、屏風并不干潔。灰磚照壁似是點題,不過若是沒有屋外那條20余米的長廊,這種裝修風格則在西安顯得稀松尋常。
店方并未維護好店內配設,無處不透露出陳舊感,受此影響,其衛生條件有時也難免令人皺眉。服務水平也是典型的家常特色,即便是人滿為患的高峰期,服務員也能對顧客的需求熟視無睹,自顧發呆。而送餐、侍客選菜環節,其服務態度也有些大大咧咧。若對服務質量有所期待,窄巷子并不是好選擇。
若有意就餐最好提前致電,窄巷子以排隊人數多而聞名,巔峰期,深巷兩側曾坐滿食客。不過這也合情合理,巷內餐位非常有限,成都不少市井小店正是用相似的方案創造了排位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