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排隊的耐性馳名中外,蘭亭餐廳對此應當頗有話語權。在網絡尚未發達的年代,嵩山路的蘭亭餐廳就往往大排場龍,一家六張桌臺的小店,幾乎每天都要等位兩個小時。嵩山路拆遷后,蘭亭餐廳搬到了西藏中路汕頭路口;雖然店面擴張了不止一倍,但蘭亭在2018年米其林上海指南中躋身必比登榜單,現在又地處熱鬧的人民廣場地帶,客流量自然只增不減,排隊神話依舊延續。
蘭亭餐廳的菜單并不復雜,一張A4紙,白底黑字,所有的菜式一目了然,招牌菜式加粗標明。對于大多數食客來說,來到蘭亭,把招牌菜照單全收即可,這些菜式基本代表了蘭亭的最高水準,出品通常也最為穩定。雞骨醬每桌必點,典型的甜口赤醬本幫菜。這道菜需將帶骨雞肉用熟豬油、紹興料酒、醬油與甜面醬等炒至紫紅色,反復熬煮收汁,做法繁復但價格低廉,因此很少有餐廳堅持出品。蘭亭餐廳以此為招牌,周轉量大,自然便有成本優勢,多年來也將口味揣摩得盡善盡美,甜醬口味調配恰到好處,雞肉嫩、脆、香、滑,醬汁稠厚,最宜拌飯。
面拖黃魚也是蘭亭的招牌菜之一,做法并不復雜,面糊用胡椒去腥,去骨黃魚掛糊,中高油溫兩次泡炸即可出鍋。蘭亭的面拖黃魚水準在線,外裹的面粉皮炸得酥脆金黃,看似膨大,實則面皮酥薄,脆皮底下便是鮮嫩飽滿的黃魚肉,新鮮度極佳。佐蘸的小碟香醋畫龍點睛,沾上醋汁的黃魚面皮酸口盈盛而不刺激,清爽解油,點醒魚肉的鮮嫩本味。椒鹽排條、響油鱔絲、油爆蝦、酒香草頭、芥菜肉絲豆腐羹、酸辣湯等,多是家常的本幫口味,不過菜量已不比從前,如響油鱔絲的鱔絲就明顯過少,魚目混珠的茭白甚至多過鱔絲本身。蘭亭也有部分菜品成色并不穩定,如店中特色菜之一的腐乳空心菜,時而淡口不入味,時而過于咸重;賽蟹粉是雞蛋加蟹醋翻炒而成,調味也不夠圓滑,醋味嗆口。
現在的蘭亭新店開業于2017年,裝潢還很新凈,風格簡約明朗,不失江南韻味。內部的空間并不寬敞,座位也多是四人小桌,大桌唯有入門處兩臺,以便最大化地利用空間。蘭亭餐廳幾乎每天都需等位,人不到齊不允許入座,落座后不可加位,午市11點前與晚市17點前首輪用餐無需等位,此后的第二輪翻臺時間約在30分鐘后。餐廳上菜快、翻臺快,服務員人手充足,如果食客用餐時間過長,店家會直接禮貌逐客。